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办发〔2011〕31号),及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贵州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为大力促进我院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本着“发挥优势、注重交叉、重点突破、追求卓越”的原则,特制订本计划。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促进贵州职院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繁荣,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若干意见》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贵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十一五”期间,我院结合实际积极开展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十一五”期间,贵州职院加大科研工作力度,制定了科研工作管理办法和激励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在全院上下形成了崇尚科学、积极参加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促进了贵州职院科研兴校、科研促教、科研促评、科研促改的良好局面。校领导高度重视并率先垂范,广大教师、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一改我院科学研究相对落后的面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校科研工作面貌一新,成绩斐然,带动了贵州职院的跨越式发展。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以来,一是科学研究工作在学院党委、院行政的关心和支持下,加大了学院科学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和激励措施,提高了学院教师、技术人员积极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二是学院科研处为学院教师、技术人员努力创造了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三是力争学院课题、成果多立项多获奖。
2009年了以来,学院科研处根据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学科特色,有计划的组织了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获准立项16项,其中省部级1项,教育厅社科项目立项10项,校级精品课立项5项。
贵州职院成立以来,学院领导很重视职业教育的研究,近三年来职院教师结合贵州职院实际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论文69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15篇。
2010年以来,科研处根据职院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全院性的学术活动,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会及学术讲座,营造了学术氛围,开阔了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的学术视野,反响良好。2010年—2012年共组织专题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11 场。
高等学校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主阵地,肩负着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任。发展我院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是: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建设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三是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基本目标是:一是扎实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进一步增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使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四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和科研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五是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六是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西部地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七是高素质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初步建成职业教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贵州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推进贵州经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主要任务是:一是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研究宣传,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二是以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重点,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建设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学术高地和咨询智库;三是统筹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加强跨学科研究,综合研究和战略预测研究,大力提高研究质量和创新能力,努力培养学术精品;四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转化应用,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决策咨询研究,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五是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全面提高保障水平;六是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西部文化崛起,增强西部文化影响力;七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八是加强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1.深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基本观点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究,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宣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紧密联系贵州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深入总结贵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经验,加快推进了贵州哲学社会科学的崛起。
2.规范使用国家统一规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并对工程所涉课程的任课教师有计划地开展经常性培训。
3.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国内和境外研修工作,制定实施《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规划》,加强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特别是中青年理论队伍建设。启动实施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培养一批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
4.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课堂、进头脑工作,全面实施课程建设标准,鼓励广大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1.充分发挥学院基础研究优势,重点支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全局和学科创新发展的研究;重点支持贵州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基础研究和前瞻性战略研究;重点支持贵州人文精神研究、历史遗产保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等基础研究。
2.培育具有职业教育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凝聚力。加强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推出对贵州文化传承创新具有重大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3.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优势,着力推进跨学科研究,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交叉融合,培育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增长点。
1.着眼于贵州经济发展战略需求,聚焦贵州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大力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加强应用对策研究团队建设,推进学院与地方政府、研究机构等合作建设咨询智库。
2.设立应用对策研究专项,采取项目带动的方式加强对应用对策研究的引导,推出系列发展报告和政策建议,以扎实有力的研究成果服务于学校党委和政府的决策。
充分利用贵州历史文化资源雄厚的优势,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学术交流质量和水平,促进学术精品向海外推广,增强贵州职院在国际上的学术对话能力和话语权,扩大贵州职院的影响力及参与和建立国际性学术组织。
1.实施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的联合攻关项目计划,以国家和贵州经济发展需求为主攻方向,聚集队伍,联合攻关,加强对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的研究,力争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标志性成果。
2.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专著资助计划,以鼓励教师潜心学术,扩大学术影响力。统筹规划重点项目和一般规划项目、青年项目,保持一定规模的资助比例和资助覆盖面,特别是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支持力度。
3.提升我院项目立项及获奖水平和层次,凝聚科研力量积极申报重大攻关课题、创新人才课题、应用对策研究重点课题,到2015年,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成立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力争到2020年,我院人文社科立项课题、获奖成果达80项。
1.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造就一批功底扎实、勇于创新的学术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青年拔尖人才,构建结构合理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实施创新人才支持计划,每年选拔一批青年学者列入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实施创新团队建设计划,以学术带头人为引领,与重点学科、重点专业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
3.加强对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的奖励和宣传,继续开展学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学术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评选,对在学术上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进行表彰和奖励。
4.汇聚学院有声望、有成就的专家,研究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参与和指导学科建设规划、课题立项、优秀人才选拔、成果奖励、组织学术交流等。加强师德建设和学风建设,鼓励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忠于职守,为人师表,勤奋钻研,多出成果。
完善“贵州职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信息网”,为学校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现有信息服务机构的衔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为教学科研提供服务。
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进一步完善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制度,加强对理论创新和社会服务作出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优秀人才的奖励和宣传,定期组织开展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的评奖和表彰活动,充分发挥奖励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增强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1.保障经费投入。学院对各级各类立项的“繁荣计划”项目除省财政、教育厅的资助经费外,学院按1:1配套支持“繁荣计划”项目的研究与完成。
2.加强经费管理。“繁荣计划”中各类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原则。进一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在经费安排和使用上避免重复投入,形成合力,实现集成发展。
3.完善管理体制。学院科研处负责制定“繁荣计划”实施方案,编制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建议,组织实施和日常管理工作。
4.坚持公平竞争、择优立项。根据学院实际情况制订繁荣计划建设目标和任务,制定年度项目指南,发挥我院职业教育优势,组织项目申报和实施,并提供相应条件和经费资助。
5.坚持项目建设与教育改革试点相结合。充分发挥“繁荣计划”建设项目的导向作用和示范效应,推动教育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鼓励教师将改革创新贯穿于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敢于突破。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开展推广应用、科研合作、学术评价、学科交叉等改革试点。